摘要:此外,还需要为已捕获的CO₂建立价值链。 ...
环境风险防范的形势依旧严峻,新基建、新化学物质等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周边区域延伸,对于有条件纳入城镇污水管网且相应的污水处理厂能够容纳处理的,优先采用纳入城镇管网方式。继续推动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社会开放。
非地质背景导致国控地下水考核点位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或导致地下水质量为Ⅴ类的,应逐一制定实施地下水质量达标(保持或改善)方案,明确防治措施及完成时限,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级别稳中趋好。严格执行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加强全盐量、氟化物等特征污染物治理。第五节防治城乡面源污染推进扬尘精细化管控。加快补齐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监管、农业农村、移动源等领域的执法能力短板,推进执法能力规范化建设。加强全市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周边区域辐射环境质量的监督性监测,强化监测质量控制,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创新清洁生产审核推进模式。制定实施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计划,对破损山体进行矿山生态修复,采用土地整理、排水沟开挖、道路整修等措施实施综合治理,重点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制定全省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各市(州)人民政府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逐一明确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建立责任主体清单。
因地制宜完善乡村网络,鼓励供销合作社系统依托农牧区销售服务网络,开展废旧物资回收。积极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工作,建设第二次科考综合服务平台和野外综合科考基地,提升科考服务保障能力,积极推动科考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区域与国际交流合作。35.环保管家:是一种合同环境服务,主要指环保服务企业为政府、为企业、为园区提供合同式综合环保服务,并视最终取得的污染治理成效或收益来收费,是新兴的一种治理环境污染的新商业模式。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相关调查显示存在土壤污染风险,以及腾退工矿用地为重点,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
推进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加快良种牧草、生态型优良草种、小粒种扩繁扩育,建设乡土草种繁育基地。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连续9年通过国家考核,湟源县、贵德县、平安区、河南县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4个县、44个乡镇、543个村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乡镇、村。
启动厕所革命新五年行动,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加强其他涉气污染物治理。第一节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加强交通建设领域污染防治,合理选用降低生态影响的工程结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加大废旧路面、沥青、疏浚土、建筑垃圾等再生资源在交通领域的综合应用,到2025年,公路干线废旧路面材料回收率和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98%和85%,省道、县道及乡村公路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开展全省农牧区生活污水处理现状调查,统筹规划实施污水治理与改厕项目,积极探索符合农牧区实际、低成本、易维护、高效率的典型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和模式,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规范化建设工程。整合唐蕃古道沿线生态旅游资源,融合红色文化、热贡文化、安多藏文化、格萨尔文化等文脉价值,锻造多元文化特色品牌,打造文商旅城融合发展典范。严格控制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空间规模,加快推进点状分布、规模适度、功能配套的生态型城镇建设。
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鼓励和支持省内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加强兰西城市群快速交通体系研究。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泛共和盆地生态圈。
第二节 推进重金属及尾矿污染综合整治严格涉重金属企业环境准入管理,在环境质量重金属超标等重点区域,新(改、扩)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施减量置换或等量替代。开展重点污染源地下水风险管控和修复,实施重点区域工业集聚区和危险废物处置场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修复项目。强化外地车辆转入监管,禁止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要求的机动车转入省内。推进引黄济宁、引大济湟等水资源调配工程,加强对黄河干流、重要湿地和湖泊进行生态补水,健全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坚持创新驱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水平。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西宁市成为第一批试点城市。
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开展环境治理整体解决方案、区域一体化服务模式、园区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范、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探究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EOD)模式试点。持续集中打击和清理取缔黑加油站、流动加油车,对使用非标油品的运输企业和施工单位进行严厉处罚。
严格实施环境质量和总量双控制度,改、扩建项目实施更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所需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量指标实行等量或减量替代。2.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主要指的是治理雾霾的相关举措。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大力推广轮作休耕,发展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实施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主要河流流域综合治理、山洪沟道治理、防沙治沙等重点项目。
打造河湟民宿绿洲庄园环湖牧居多彩藏居等特色民居和乡村建筑。二是污染防治目标任务提标升级,环境污染存量问题整治难度不断加大,湟水流域水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巨大,河湟谷地城市群大气环境质量反弹风险依然存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要求不断提高,臭氧、微塑料等新型污染风险显现,高海拔分散地区垃圾、污水收集处理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偏低、配套管网不健全,固废处置能力不足、资源化利用水平整体较低,人居环境质量现状与建设美丽中国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整合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等相关信息,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基础数据库,推进建设用地一张图管理,探索污染地块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加强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等。
谷盆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落实固定源排污许可制度,依法清理整顿无证排污企业、不按证排污行为。
加快提升新区、新城、污水直排区、污水处理厂长期超负荷运行区等区域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监察机制,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推动形成绿色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三江源地区以移民搬迁定居点、城乡结合部等为重点,推进牧区污水治理。共有八条内容,包括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保护自然生态及自然文化遗产最有效形式和途径,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是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资源利用的先决条件,全民共享、世代传承是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的根本宗旨,保护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义务和责任,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是最生动的自然教育平台,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是极其珍贵的自然科研基地等。
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依托排污许可证推进实施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监管和考核。聚焦四地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健全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环境政策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全省推行绿色施工管理模式,建筑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深化扬尘在线监测、喷淋设施和视频监控设施安装工作,与当地住建、城管、生态环境等部门实现全面联网,加强监控监管。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外来物种引入管理和入侵口岸防控,严厉打击非法引进、携带、走私外来物种的违法行为。
青海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实施含氟温室气体和氧化亚氮排放控制,推广六氟化硫替代技术。
动态更新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依法依规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实施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项目,开展由人为原因导致水质超标的地下水型饮用水源治理。
开展区域性和局域性的二氧化硫、烟粉尘、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气、臭氧以及温室气体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第四节 持续深化水污染治理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